
我们在这里讨论在线约会平台并不是纯粹出于好奇,而是因为互联网正在重塑灵魂的柏拉图式二元性。在这个模型中,心灵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示了身体的情感,这与现象学模型不同,后者在没有理性中介的情况下展示情感,直接从最初向生命世界开放的身体中感知。我们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分别介绍了这两种模式,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一是相对冷静的柏拉图模式,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而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二是相对平静的柏拉图模式。另一种是现象学模型,它呈现了情绪在体内形成和表达的具体过程。虚拟关系的特点是超越了肉体,导致伊兰相信我们可以在虚拟关系中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社会学家 D.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伊博拉·拉普顿曾指出:“科技使人们有可能摆脱身体的束缚……在计算机文化中,我们的身体常常被视为阻碍我们在虚拟互动中获得乐趣的因素……在网络文学中,身体常常被称为‘肉体’,因为它是包裹在心灵‘真实’自我中的‘死肉’。”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技术的发展似乎遵循着柏拉图毫不犹豫指出的真理之路。柏拉图曾经写道:“我们找到了一条捷径,引导我们和我们的论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追求的就是那里的真理,那么当我们拥有这个身体时,灵魂就混??杂着一堆不好的东西,我们的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毫无疑问,以上两条路非常相似,与物质所拖曳的现实世界相比,柏拉图已经看到了虚拟世界的纯粹性。唯一(且不应该低估)的区别,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超越身体”,是身体感官发出的信息因人而异,甚至同一个人,身体感知到的信息也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这些信息不可能成为适用于所有人的普遍智慧。要实现这一点,根据柏拉图的理论,灵魂必须有能力超越身体的限制,掌握心灵构建的抽象模型,我们称之为性别、数字、测量等概念。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就这样诞生了。在第一部分中,心理学通过这种身心二元论来解释情感的含义。同样,虚拟技术也忽略了人体,因为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表达存在于我们理性部分的“真实的自我”。然而,我们这里谈论的不是“真”,而是“爱”。这种爱是通过情感来表达的,而情感的根源来自于肉体:心跳加快、说话结巴、脸颊通红、眼神犹豫,甚至流泪。所有这些反应都表明身体参与情感,尤其是爱情。对此,耶路撒冷大学社会学学者伊娃·伊卢兹提出疑问:“如果互联网完全离开身体,或者说把身体置于次要位置,那么它如何塑造情感?更准确地说,技术如何形成情感与身体之间的联系?”在我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弃柏拉图提出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模型,转向我们在第二部分讨论的新模型——“身体向世界开放,被世界吸引,与世界互动”。在交友网站中,主体的“自我”必须观察、思考自己,定义自己,从而形成自己对理想伴侣、爱情和生活的看法和偏好,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偏好。然后选择他想约会的人。它将被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的创建是非常符合逻辑的。人们在心理抽象类别和适当的语言工具之间定义自己并将自己的主观性投射到地图上,从而投射出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形象。这就是虚拟爱情不同于浪漫爱情的原因。具体来说,传统的浪漫爱情并不是从“自我认识”开始,也不是从“自我呈现的文本”开始。相反,在为虚拟爱情创造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通过自我保存来完成自我的客观化,然后通过语言来描述。而且,在浪漫的爱情中,吸引并不需要自我意识;重点是对对方的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浪漫的爱情并不像虚拟爱情那样表现为一种商品——一旦人们开始向他人展示自己。公共约会平台将成为买卖爱情的市场。人们应该在自我介绍中突出自己最有吸引力的方面,就像推销员推销产品一样。伊卢兹将这种现象称为“情感资本主义”。在他看来,“这是自我的资源和市场的资源逐渐融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情感在个人生活领域成为可以衡量、强迫、讨论、认同、衡量和商品化的实体。”在交友网站上,个人资料后面紧跟着的是“图片”。在照片中,我们的身体表现为几乎没有运动的静态图像——但运动是身体的语言,也是浪漫爱情中吸引力的源泉。反过来,用照片来展示自己,会鼓励人们像模特一样摆姿势,模仿标准的“美”和标准的数字,从而抛弃了自己外表的原有特征,这有助于致力于时尚产业的推动和发展。当互联网鼓励人们像去市场购物一样寻找伴侣时,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出于或多或少的竞争意识开始修饰自己的照片。在供求规律的驱动下,人们对自己形象的接受度越低、越没有安全感,他们重新修饰照片的频率就越多。所以,在虚拟世界里,爱情不仅需要理性的自我表达,还需要一个人。他们用图画来形成自己的形象,这与浪漫爱情的自发性完全相反。浪漫的爱情无缘无故地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它是非理性的,它的情感不需要依赖先前的理解。浪漫的爱情会认可爱人的独特个性,而虚拟的爱情则需要大量的“替代联系人”作为养分,类似于我们对商品的消费。这个方法最终会让人们逐渐远离情感世界。尽管约会平台上有很多选择,或者更确切地说,因为它们,在交换信息和照片后,我们最终还是通过电话交谈。当我们打电话时,我们的态度是通过说话的语气来表达的——这是差异的标志,可以激发感情或结束虚拟关系。此外,现实生活中的会议常常伴随着失望,因为我们在展示自己时往往会过度反思或只展示积极的一面(与现实不符)。与此同时,我们内心的欲望和幻想对我们产生了期望,促使我们不断地将他人理想化,直到我们真正站在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面前。刹那间,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这种失望确实非常有启发性,因为它告诉我们,虽然柏拉图模型统治了两千多年,现在借助在“强调理性理解”的互联网平台上,柏拉图模式中“审视”灵魂的世界仍然忽视了身体的真实存在。身体可以通过声音、目光、手势和手势表现出“生动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是无法用纯粹的理性认识来理解的。因此,如果我们要理解“情感是什么”,我们不能从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二元论”开始,也不应该从心理的角度来描述情感,或者必须采用现象学的视角,正如胡塞尔、梅洛-庞蒂等人所建议的那样。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存在从一开始就对世界开放 梅洛-庞蒂教导说,当你看到某人时的感受比你对那个人的了解更重要。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与其在网上浏览与自己相关的个人资料,不如相信与某人见面的体验更加真实。事实上,人们走路的方式,他们握手的力度,他们坐的方式,他们说话的语气,他们听话时的表情,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足以引发我们的情感感受。这些感受往往是个体无意识的产物,但却比一切“刻意交换”的言语信息更具决定性。因为身体的表达是无意识的,我们没有意识到。它向对方传递了一个比我们想象的更重要的信息。事实上,我们的身体所传递的信息是任何照片都无法比拟的。图片只是将我们的身体定格在静止无生命的图片中,现实中的身体却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它是动人的、刺激的、被周围环境所吸引的,与画面中的形象无关。正如欧文·戈夫曼所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个人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排斥总是由“身体”带来的——这里的“身体”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客观化的身体。科学或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生命世界中的生命体本身。在爱情的过程中,对另一个人或情况做出快速判断的能力不属于“自我权衡利弊”,而是属于身体。身体的“感觉”可以立即做出最快、最有效的决定,而不需要走心灵的“漫长道路”。另一方面,理性想要做出选择,就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期望,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类型”列出一个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标准清单。而这种肉身之间“即时理解”的能力,就可以是我们每天所说的“火花”。正是“火花”的存在,区分了网络爱情与虚拟爱情的质的区别。毫无疑问,互联网为我们创造了许多建立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新联系的机会。然而,在过去,人际关系船舶是由情感和身体接触支撑的,而互联网缺乏这种真实的身体接触。浪漫爱情的诱惑力往往来自于视觉和身体上的“认可”,但信息栏中的文字和图片会干扰感性判断,削弱浪漫吸引的可能性。这种“认识”往往不需使用语言就更容易发生,因为它不需要解释或推理。爱情的到来本身就是一件非理性的事件。相爱的人必须排除一切合理因素的干扰,才能真正体验爱情。理性的介入静静地窥视爱的神秘面纱,其中的神秘与美丽只有身体才能体会,心灵却无法理解。本文节选自翁贝托·加利特贝蒂着《情感之书》,新兴寺李新一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5 年 10 月。经纸质出版,经许可出版商。资料来源:【意大利语】Umberto Galitberti 着,李欣怡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则包括照片或视频)由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注:以上内容(包括图片和视频,如有)由网易HAO用户上传发布,网易HAO为社交媒体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